精粗是说精致之理与粗浅之理,大小是指一般道理与个别道理,表里是指表面现象与内在本质,上下是指形而上与形而下。
冯先生作为蔡先生的学生,对此深有体会,并视之为大教育家的一个重要条件,可谓独具慧眼。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后一点可说是蔡先生独有的。
按冯先生的说法,学术成果的好坏只能由同行来评价。[xii] 冯友兰:《论大学教育》,《三松堂全集》第14卷,第160、161页。* 原载《读书》2011年第9期,第121‒129页。他说:大学不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一科,严格说,一个大学应该是独立的,不受任何干涉。其实这一口号所反对的是为做官而学术,这在当时是切中时弊的。
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一大优点。这种效用与教给学生一门知识与技能所发生的效用是不同的。牟宗三先生在其《中国哲学的特质》中曾说:它(中国哲学、儒家思想)的着重点是生命与德性。
程朱理学的道器之辨,是以道为本器为末,并以形而上的理世界为有形世界的本原。此种观点是把抽象的东西看作实体,具体的东西看成影象,以此论证理为事的本原。此即其《易说·系辞》中所说的有理则有气。)即是说,任何事物都有理和事两个方面,理为一事一物之所以然,事乃表现于外的形迹。
此即虽有大成之序,而实无序。其阴阳变易学说,主要是通过对《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神无方而易无体等命题的解释而得到阐发的。
但这是从中国哲人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研究方法,揭示其重知行的特点。以人物言之,少老之变有定矣,而修短无期,衰旺无恒,其间血气之消长,非旺中无偶衰,衰之后不再旺,渐旺渐衰,以趋于消灭,可刻期而数也。这里又将微显一源引向了事理一致说。这就否定了程朱学派道本器末的本体论。
除此之外,其理先气后说,太极是否动静问题的辩论,也是由于对周氏《太极图说》的解释引起的。一阖一辟谓之变,亦然。只要把握了这八个字的真正含义,也就解悟了程朱理学的天机。后来,元明气学派和易学中象学派皆主道器合一说或道不离器说,至方以智则阐发为道寓于器说。
对个体事物的形成说,理为其性,气成其形,二者缺一不可。王夫之这段论述,就是对这种说法的驳斥。
这样,便把玄学中的道器有无之争,引向了道器理气之争,从而揭开了宋明哲学中理气之辨的序幕。程颐在《程氏外书》十二反复强调这一原则,认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乃其易学和哲学的奥妙所在,只是天机不可泄露,他之所以公开说破,是因为对易学的这一精髓,学人不能领悟,不得已而言耳。
第二,阴阳变易有其固有的规律,而人不能随意推测。道作为法则或一物之所以然,不能独立存在,只有器才是唯一存在的实体,而道不是实体,只能依赖于器而存在。就阴阳二气和事物自身说,称其为无方体。就人对事物变易的观察说,称其为不测。朱熹进一步解释程颐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说:其曰体用一原者,以至微之理言之,则冲漠无朕,而万象昭然已具也。按朱熹的解释,《易说》是依经以解易,《通书》是通论其大旨,即通论其易学的基本原理,故又称为《易通》。
圣人之意指对卦爻辞的理解,包括理与象两个方面。因此,王夫之极力反对图书学派将一隅之理视为世界变化的普遍法则,守其一隅,准诸一切(注:《周易外传·系辞上》。
《易传》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以有形有象的事物为器,以事物变化的规律或原则为道,道无形迹可寻,故称为形而下。此处所说的道,虽然属于人类社会生活领域,如王位继承之道,射御之道,礼乐之道,以及君臣父子之道等等,但其理论意义,并不限于人类生活,也包括天地之道和万物之道。
但他早年《从周易方面研究中国之玄学与道德哲学》,极力从行的实践抽绎其知的理论,此理论一属自然之理解曰玄学,一属人生之理解曰道德哲学。这是王夫之对阴阳变易学说的一大贡献。
道器之辨开始于晋人韩康伯。此种理论体系的转变,又是通过对太极和阴阳的解释而实现的16 王畿著,董平编校整理:《王畿集》,第707页。一念不生呼应的是禅宗的无念为宗,它不是指顿悟者当下已经失去了意识,而是指一种空灵纯净的精神境界。
71 王守仁著,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第119页。先看意念与行为物的意向性关系。
既然一切都在时间意识之内展开,则当机一念是工夫的关键。先儒所谓过去未来,徒放心耳。
然而,这并非王阳明的本意。人随时间迁流不息,却无法预知未来。
在旧说的探索过程中,朱熹一度认为人的意识状态大体莫非已发,特其未发者为未尝发尔【66】。与此相反,以庄子、郭象为代表的道家则强调超越。诗曰: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此语警策人们:当下一念良知醒觉就该行动,沉浸在非功利的时间体验中从事道德实践。
【42】以上语录点明了从心意知物结构推导出良知见在工夫论的逻辑必然性。陈立胜敏锐地指出阳明的良知见在的第四层含义:良知既是‘见在,则致良知工夫只能于‘见在‘当下入手,离开‘见在,离开‘当下,修身工夫不仅会被延宕,而且不免沦为着空不实。
68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〇《答何叔京》(今年不谓饥歉),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等编:《朱子全书》第22册,第1825页。38 王守仁著,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第13页。
81 张学智:《明代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07页;《王阳明心学的精神与智慧》,《哲学动态》2019年第11期,第42页。【28】在阳明的各种奏疏、公移等政务军务文献中,绝大多数的见在不能解释为现在,更与完满毫无关系,而只能解释为尚存。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